4月11日上午,韩晶操作着无人机,对自己承包的200亩花田进行喷洒作业。当问起放弃外面热门的酒店服务业,返乡加入“新农人”行列的初衷时,她笑着说:“以前村里条件不好,不得已才外出挣钱谋生,现在在村里就能挣钱,谁还愿意在外漂泊呢?”
“像韩晶这样回乡就业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晋宁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近年来,晋宁区一手抓产业发展,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搭建平台;一手抓农村优秀人才回引,激活农村工作“源头活水”,建强农村优秀人才回引“磁场”。
人才是流动的,怎样才能留住人才?晋宁区构建“3+1+1+N”回引体系,即实行农村优秀人才回引三级联动机制,在统筹工作力量开展阶段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实行每名青年人才党支部委员挂钩联系3个到10个村(社区),每名青年人才党支部党员挂钩联系5名至10名农村优秀回引计划人才。2020年以来,按照“优胜劣汰、人尽其才”原则,建立拥有680名人才的农村优秀人才信息库,成功回引37名优秀人才。
人才需要舞台展示能力、成就事业。晋宁区发挥产业优势、筑巢引凤,充分发挥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的优势聚才,不断加强对产业链的政策扶持,由晋宁区委、区政府负责人担任花卉产业链长,以“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的形式,打造云南首家乡村振兴“产研小院”,助力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区有规模以上专业合作社77个、注册商标28个、地理标志3个,引导2.2万户农户从事花卉产业,这让越来越多的在外农村优秀人才看到乡村发展机遇。正如韩晶所说:“现在晋宁花卉产业全国闻名,在村里就能挣到钱,也能有一番作为,回乡创业正是时候。”
好钢用在刀刃上,落实好激励措施,才能让人才留得住。晋宁区在创业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返乡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妇联、团委、人社等部门主动提供创业扶持项目和指导服务,引导优秀青年带头领办专业合作社或鼓励成立各类社会公益组织,推动青年人才由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向“参与者”到“领跑者”转变。2020年以来,晋宁区农村优秀人才信息库中的人才考取机关事业单位13人,引导在村兼职创业47人,助回引对象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本报记者:赵书勇 赵德仁
新闻来源:《昆明日报》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