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昆明市城市网格化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全面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昆明市以单元网格为载体,以基层社区为依托,以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目标,建立具有昆明特色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
一、 双向闭环处置机制。结合网格化管理工作要求,建立了市级大循环、区级中循环、街道小循环和社区微循环的四级闭环分类处置机制,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处置案件,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问题通过向下派遣或向上请办的方式流转到责任部门处置,确保案件分级流转,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双向闭环处置流程。
二、 两级监督机制。建立“区级专职监督+市级专职再监督”的网格监督模式,区级采用市场化方式组建专职的网格监督员队伍以全市统一划分的管理网格为基础,按照城市管理部(事)件信息采集标准,组织网格巡查和案件上报等常态化的监督工作。市级组织专职的市级网格监督员,通过现场巡查和系统抽查的方式督促区级网格监督员开展常态化、全覆盖、标准化的巡查和案件上报工作。
三、 “1+5+X"网格工作模式。建立“1+5+X”网格化工作模式(其中“1”即每个管理网格设置1名网格长;“5”即将网格监督员、城管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环卫保洁人员和社区民警五类人员纳入网格中;“X” 即根据工作需要,将各类社区专干、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等纳入网格中),重心下移,靠前服务,实现“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督查”的目标。
四、 预警指挥调度体系。结合昆明市雨天道路淹积水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昆明市主城区雨天道路淹积水处置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以提高城市运行日常预警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现场指挥调度、决策处置能力为目标,按照人身安全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预警案件分为红色预警(|级)、橙色预警(Ⅱ级)、黄色预警(Ⅲ级)三个级别,实现分类分级预警处置。市网格中心收到预警案件后,通过电话通知、系统直派的方式,将预警案件派发给网格内预警处置人员,预警处置人员限时到达现场进行快速处置。
五、 “吹哨报到”工作机制。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市网格中心构建了以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处理、反复多发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标,将公众投诉举报、网格人员或其他人员巡查上报、卫星遥感图斑等来源作为哨源,由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发起“吹哨”,相关上级职能部门“报到”,共同处置疑难问题。
六、 “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为确保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市网格中心构建了“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扁平化的问题派遣流程,对“接诉即办”分类清单中明确的常规问题和疑难问题分别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和联动处置机制,并实行“双反馈”和来电人满意度回访的反馈机制,切实提高问题处置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七、 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充分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借助遥感卫星高频度快速获取全市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全面掌握地表资源分布现状,摸清山、水、林、田、湖、草“家底”,持续开展地面扬尘源、房屋建筑、城市绿地、入滇河道、垃圾渣土、私挖乱采等重点专题监测。建立了“天地人”立体交叉空间监控体系,依托卫星遥感空间信息系统,将卫星遥感监测重点城市问题纳入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监管考核,早发现、早报告、早整治,客观、精准解决城市顽疾。
八、 网格化考核评价机制。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昆明市城市网格化管理综合考核办法的通知》(昆政办〔2018〕63号)要求,建立了城市网格化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结合管理实际不定期对考核指标进行调整和优化。采取系统测算、系统评判等方式分区域组织开展城市网格化考核,每月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年度考核结果纳入主城五区、三个开发(度假)区主要工作目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