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看着肖蕊奉40来公斤的“小身板”,赌她不能一口气扛起5袋大米,然后对方就输了。
能扛大米不算什么大本事,但一个90后大学生村官,帮助村民开辟电商渠道销售农特产品,就是本事。
放弃优渥的生活,到主城区几十公里外的山沟里当大学生村官,一干就是3年多……五华区西翥街道瓦恭社区大学生村官肖蕊奉的春节前工作,既和往年一样,又不一样。
刚过去的这个周日,天蒙蒙亮,肖蕊奉就来到社区广场,搬桌子,铺地毯,和工作人员忙前忙后,为迎新春文艺演出布置会场,这可是山里过年的一件热闹事。
不过,肖蕊奉没有时间欣赏节目,演出才开始,她就回到了社区红色电商服务站,打理货架上摆放的大米、核桃、鸡蛋、蜂蜜。手机一直在“滴滴”作响,几十条订单信息在闪烁——这些跳动的音符,是乡亲们春节能否过得更加丰裕的保障。
为了扩宽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渠道,社区党总支协助肖蕊奉开办红色电商平台,将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她穿上汉服,白天是村干部,晚上就变身“店小二”在网上推销。
效果是明显的——临近春节,红色电商服务站的订单每天都“爆满”,这可把社区支部委员们忙坏了,打包、装盒、密封、邮寄……大家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天黑。
“我们信任小肖,也信任社区,直接在地里把菜卖给超市,又省力又省事。”村民赵德胜原先还担心地里的菜不好卖,现在,就连刚刚育苗的菜秧都被提前预订了。
“这个一看就是土鸡蛋,一头大,一头尖,可以卖到两元一个……”拿起刚从鸡窝里捡回来的鸡蛋,肖蕊奉如数家珍,“咱们瓦恭的农产品质量都属上佳,现在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
肖蕊奉不只会“直播带货”,在孩子们眼里,她还是温柔又认真的“肖老师”。
下午2点,一群娃娃聚在社区门口,一见到她就叽叽喳喳地围了上来——这些孩子都是“大学生村官睿锐课堂”的学生,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社区“第二课堂”就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课上完了,肖蕊奉像往常一样拉起6岁的张雅洁说:“走吧,姐姐送你回家!”孩子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背包里已经悄悄放进了一件红色的小裙子。“她的父母都不在了,只有外婆外公在照顾……”说完这句话,肖蕊奉沉默了好一会。
作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肖蕊奉主动承担起了走访慰问居民、为行动不便或家住太远的老党员送课上门的任务。时间一长,村里有几位党员,家住哪里,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刘爷爷,这是社区送来的红色书籍,您老看看,有什么需要及时和我们说。”“小琪琪,肖姐姐来看你了。”从这家到那家,从村东到村西,肖蕊奉和同事们奔走在村里,很少停歇。
日头偏西,其他同事都准备回家了,肖蕊奉还在办公室敲打着电脑键盘。“白天工作忙,电商平台营销文案,还有社区工作总结、党务文件只能晚上整理。”直至夜色渐浓,这个旋转了一天的“陀螺”才停下来。
本报记者:王恩国 陈燕
新闻来源:《昆明日报》A03